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要闻 > 交通新闻
索引号: 431100016/2019-03657 分类:  
发文机关: 市交通运输局 发文日期: 2019-10-11
名称: 礼赞70年丨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水运史的“第一”
文号 :    
礼赞70年丨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水运史的“第一”
2019-10-11           来源: 湖南交通 【字体:   打印
分享到:


湖南省航业公司

湖南第一家国有大型水运企业


湖南省第一家全民所有制国营航运公司是“湖南省航业公司”。发端于1949年11月成立的省营湖南航业公司,1951年秋改名后改组为湖南省轮船运输公司。

1949年11月下旬,支援前线的运输基本结束,根据发展内河航运的要求,经省人民政府决定,“湖南省航业公司”成立,隶属省航务局。省航务局将所接管的轮船39艘、驳船1艘、趸跳船3艘和码头2座一并交省航业公司经营。


1950年,随着全国航务、公路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,全国内河航政开始统一,国有运力按专业化分工进行合理调整,省航业公司又接收煤轮11艘、油轮7艘、大驳18艘,共1569马力、2176吨,至年底,省航业公司的运输能力(以年末船舶吨位计)比成立初期增长68%。


1951年9月,由于企业生产发展,省航业公司改组为“国营湖南省轮船运输公司”。省轮运公司成立后,在企业内部开展民主改革,自上而下整顿组织与队伍。到1952年,有湘西行署水运公司、益阳专区运输公司、公私合营新湘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并人省轮运公司,省轮运公司成为了省内主要的轮船运输企业。

“森工八号”“湖浩”“湖泰”

湖南首次制造蒸汽机轮船


解放初期,湖南船舶十分落后,除少量几艘蒸汽机为动力的拖轮船,其余基本都是几十吨以内的木驳船和木帆船,航行速度慢,运输效率低。为了适应解放以后运输生产快速发展需要,迫切需要发展动力船舶。经过多方准备,1954年湖南着手制造蒸汽机,1955年自行设计制造了55.1千瓦和80千瓦木壳蒸汽机拖轮“森工八号”“湖浩”“湖泰”三艘轮船,试航后效果良好。

自造蒸汽机动力主机装备船舶,对湖南水运业是一个新起点,对促进水运快速发展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。之后的1956年7月,交通部设计院设计出147千瓦蒸汽拖轮,部船厂局决定由4个部属船厂和湖南进行试制。这艘仿苏147千瓦蒸汽拖轮船体长27米,宽5.6米,吃水0.75米,总排水量70.7吨,装备73.5千瓦三联式蒸汽机2台,设计时速16公里。


该船从船体到主机,所有新制产品皆由我省内河航运管理局船舶修造厂自制,船体用最新胎架分段制造法,全部采用电焊结构,其三鼓式水管锅炉也全部电焊而成,工作压力0.15兆帕(15千克力/平方厘米),质量要求严格。经过近一年的努力,1957年年底,拖轮制造成功。试航表明该轮具备吃水浅,航速快,船型小的特点,对发展内河航运,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,更为重要的是该船制造的成功,表明湖南船舶制造业在造船技术上又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。由于电焊结构造船工艺得到肯定并迅速在全省推广和应用,船舶制造的速度和质量均有了很大的提高,湖南船舶制造业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

岳阳港铁路专用线

湖南最早的通港铁路专用线


铁路专线进入港口,实现水铁联运,对港口发展至关重要。岳阳港(现岳阳楼港区华菱码头)在“大跃进”的年代里,港口码头建设规模与力度也较大,将铁路专线引进港区,成为全省铁水联运的首例。


1959年2月,由省交通厅、长沙铁路局、湘航岳阳办事处、县运输公司、县港站联合办公室等单位共同出资36. 7637万元,修建铁路专用线,将港区码头与岳阳火车站联通,实行铁水联运。


为了建设好铁路专线,县委书记牵头(当时属地为岳阳县),成立了港口建设指挥部,县委书记主持召开会议,进行动员部署。2月9日工程采取“边设计、边施工、边拆迁”的“三边”办法,加快工程进度。仅用56天,劳动人民就搬走了一座山头,完成了10万立方米的土石方,1960年2月13日,一条1100米长的沿湖铁路专用线建成并立即投入使用。


1960年初,岳阳县交通局曾制定《岳阳县港口建设规划》,规划当年新建和扩建码头15处,安装各种装卸机械设备120台件,使码头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操作,使日作业能力达到4万吨,较原来提高工效7倍,使岳阳港口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。


长沙港西湖桥直立式岸壁码头

湖南最早兴建的300吨直立式码头


在港口生产落后的时代,由于装卸没有起重机械,省内的码头主要为浮码头和斜坡码头两种。随着港口装卸的出现,港口对适应能力强、装卸效率高的现代化直立式码头需求迫切。

省内直立式码头建设从长沙港率先开始。长沙市西湖桥一带,因岸边水深条件好,有利于较大吨位船舶停靠,又地处市中心,可缩短笨重货物人市运距,1959年长沙市政府经研究,决定在原西湖桥码头兴建重件码头。


1960年,由长沙市委秘书长主持召开建港拆迁会议,到当年9月拆迁办拆迁402户,拆出货场11600平方米。岸边兴建5座斜坡码头,还留出一段岸线,建直立式起重码头,这是港口码头由传统的斜坡式向直立式的一次变身。


西湖桥建直立式岸壁码头,是湖南内河港口码头结构形式的一种创新,曾有人质疑该方案是否可行,因为内河洪枯水位落差较大,一般在10米上下,而且直立岸壁码头较之斜坡码头,造价高,还须配备起重设备。但直立岸壁码头装卸工艺简单、效率高,后经比较考察研究决定在西湖桥兴建我省首座直立岸壁码头,方案决定对以后我省港口码头结构形式的转变,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

长沙航务无线电台

湖南最早的水运无线通信
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,长沙有2个无线电台为航运服务。其一是于1949年接管的“轮船招商局长沙办事处”的“长沙航务无线电台”,由长江航运管理局长沙办事处接收管理使用;其二是湖南省邮电局的“江岸无线电台”。


1953年底,根据“一港不设二航务电台”的原则,中央交通部和邮电部共同决定,撤销湖南省邮电管理局所属的长沙江岸无线电台,合并于长沙航务无线电台,成为境内内河唯一的航务无线电台。1954年,该台在本省抗洪抢险救灾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获得嘉奖。


1955年底,省航运管理局向中央交通部申报将长沙航务无线电台正式接交,获准。自此,长沙航务无线电台及其报务工作人员,由省内河航运管理局全权使用管理(仍由省航运局局办公室管理)。1959年改隶属于局电讯队。该无线电台,主要担负本局调运部门、长沙港以及长航局驻湘工作组与外江船岸之间,有关运输计划、船舶动态、船舶遇险、港口装卸、商务理货,以及气象、水位、航道、航标等方面情况及往来之间的收、发电文任务(亦作有关急要事件的传递)。其工作量,月收、发电文平均为2万字以上,最高曾达6万字,最少也有七千字。此外,该电台于1953-1958 年期间,每日定时作为长航局汉口无线电台,为其收转、发转和转播、校对有关长江全线船岸通电等任务。


国家放开通讯市场,高科技、新材料在现代通讯工具、器材和线材方面的广泛应用,极大地促进现代通讯尤其是移动通信得以快速更新、发展与普及,社会通信事业高速发展,形成电信、移动、联通多家经营格局。又由于政企脱钩,航运港航厂全部下放地方,以及长沙五一大道、沿江大道改扩建工程后,原主要用户之一的长沙港务局也全部搬迁,航运专用通讯渐而失去大批客户,经营难以为继。2002年12月,湖南省交通厅以湘交人事字[2002]698号文《关于对省航务管理局通讯总站有关问题解决办法的批复》,同意湖南省航务管理局通讯总站正式歇业。

铜官滩整治

解放后湘江干流航道最早的整治


1949年,省交通厅制定了“重建码头及助航设备,打捞沉船,清理河道”的工作方针,指导全省各条航线进行打捞清障工作。由于当时打捞工具简陋,缺乏经验,障碍清除工作仅将严重碍航及有修理价值的沉船打捞,当年在湘江捞起“同智”号等轮船6艘、200余吨。

翌年,继续打捞了“宁威”军舰和“同川”火轮等8艘,驳船800余吨。以后我省陆续捞出锅炉及其他沉船,雇请潜水员清除湘江的三汊矶、铜官等滩上碍航木桩、麻石、鱼雷座、三角水雷等物。湘江下游航道的沉物障碍基本清除,保障了航行安全。1950年冬,湘江长沙以下航道滩群显露,碍航加剧,尤以铜官滩为甚。11月至翌年1月,船舶需提驳减载过滩,每年提驳费达20亿元(旧币,折合现币20万元),铜官河段又是洞庭湖水利围堤工程物资运输繁忙航线必经之地,亟待整治。1953年省航运局提出整治铜官滩方案,获当时中南财政部批准并拨款2亿元(旧币,折合现币2万元)。此举为铜官滩首次施治,整治后水深达到了通航要求。


1950至1954年省航道主管部门有计划地对少量浅滩进行耙疏;1955年起开始购置挖泥机械设备,1956年省航道工程局成立,对湘水干流进行重点勘察,提出《湘水干流航道整治方案》,翌年开始对湘水阳雀、泥鳅、芭蕉、三汊矶、高家集、铜官等滩,以及上游草鱼石、关湘洲、昭陵、错石等滩进行治理。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回到 顶部
主办单位:永州市交通运输网 地址: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日升路19号 
湘公网安备 43110302000125号  政府网站标识码:4311000025
永州市交通运输网版权所有   湘ICP备05009375号
电话:6367940 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